关于美剧:不可不知的10个事实(10)——尼尔森收视率统计数据决定剧集生死

天涯飘萍生(DONATINO)2012-10-06 21:03

不得不说的尼尔森收视率统计(Nielsen ratings)

尼尔森收视率统计是美国电视产业中最有争议的东西,同时也是决定一个电视节目生死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指标。但饱受诟病的是,如果一个电视观众没有所谓的“Nielsen box(类似机顶盒的东西)”,就不会被收视统计系统计算在内。根据官方数据,目前拥有“Nielsen box”的美国家庭大约有3万多户,而尼尔森一次调查的样本量大约是5100户。有人要问,这些人又怎么能代表1亿多户美国家庭的收视情况呢?当然,电视网会回答你说: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样本量可以推算出全局情况。我们同意,这是实情。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看清一件事:观众往往有一个最大的误解,那就是当他们喜欢某部电视剧“A”并发现自己周围有很多人都喜欢“A”时,他们立刻认为所有其他的电视观众都和他们看法相同。其实,这要考虑年龄、种族、性别、是否有房(固定观众)等诸多因素。把这些因素算上,和你兴趣爱好相同的人群已经很小了。一个业内专家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从统计学上来看,和他兴趣爱好相同并且所处环境类似的人群还不到1%。

为此,尼尔森做了两件事:第一,他们每天使用两组样本。一组是全国性的,也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初期收视率。另一组是收视仪监测市场(metered markets)的,也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最终收视率。两组数据正常情况下相差并不多,但遇到特殊情况(如体育比赛延时)还是会有较大差别。第二,因为样本是随机选取的,这就意味着每个星期进入统计的喜欢电视剧“A”和不喜欢电视剧“A”的对象是不同的,在“A”这部电视剧上,每周统计结果仍然相差不多。

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准确地说尼尔森统计的不是观众观看电视剧集的收视率,而是观看「电视剧集中插播广告」的收视率。商业机构不在乎你看没看电视剧,只在乎广告能带来多少收益。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18-49区间收视率最重要,因为这些人是消费者当中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人们争议最大的,是尼尔森的记录范围。尼尔森只记录每天凌晨三点之前观众实时收看电视或者用数字录像机录制电视节目的情况,不包括观众重复观看录像机录制的节目、下载或在线观看的情况、购买DVD的情况。这些观众跳过了节目中间的广告,这并不是尼尔森系统设立的初衷。

不管你是否愿意,目前而言,无论中外,无论产业发达程度如何,广告依然是整个电视产业最重要的收入支柱。电视网也好,广告商也好,他们都希望了解究竟有多少观众观看了广告。因此,他们最关注的当然是收看了广告的观众。其余类型的观众再多,也等而次之。

归根结底,尼尔森指数不能真实反映一个节目的整个收视群体情况,它只反映电视网和广告商所关心的收视群体情况。

不过也有好消息,据说尼尔森开始考虑扩展收视调查范围,他们从2008年开始已经做了一些常识。以前尼尔森是从不公布DVR(数字录像机)收视率数据的,但近几年开始公布了。以前尼尔森很少公布Live+3和Live+7数据,但近几年这两组数据成了每周必须公布的重要指标。事实上,NBC新剧《革命》(Revolution)、《生活向前冲》(Go On)和《另类家庭》(The New Normal)正是因为Live+3数据十分抢眼才提前获得了全季预订。

结尾的话

我们从美国电视产业发展中可以学到的东西

如果一个观众在电影院里能看到的东西和在家中电视上能看到的东西完全一样,有很大机会观众会最终选择电视——电视尽管声光效果不如电影院,但基本不用花一分钱。无论美国还是任何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从懂事开始,电视将是相伴一生的少数几样东西之一。其实电视本身并不是一个可以有很多创造力的载体,以电视剧为例,都是从第一集开始告诉你一个故事,然后永远地围绕这个故事说下去,甚至大多数没有真正的结局。更糟糕的是,在那个理想的大结局到来之前,观众要担心很多事情,比如剧集被缩短以至最终被取消,演员、编剧、制片、导演更替,剧情出现大转折,等等。相比而言,中国的电视观众就幸福得多了,至少中国的观众不用担心电视剧没有结局的情况。

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体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后果:前者是整天处于紧绷状态,竞争激烈到残酷的地步,淘汰每天都在发生,新的、更好的节目每天都在酝酿,保证了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与追求进步的动力;而后者就像老牛拉破车,不仅垃圾节目充斥荧屏,而且整个产业陷入了一种无序的、惰性的、没有约束机制的、没有目标的恶性循环。中国的电视台基本是不存在竞争压力的,几十个卫星电视台,就算天塌下来也可以办下去,没有生存危机(湖南卫视收购青海卫视只是个案,不具备普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电视产业本质上和三十年前相比没有任何变化。我们每年审批的电视剧集多达1.8万集,最疯狂的时候到了每年数万集,真有这个必要吗?有关部门将剧集审批数目减少到十分之一,对允许上卫星播出的电视台引入淘汰机制,加大竞争压力,是不是能进一步提高精品率呢?

看过五年之后,观众还能记住剧集中最有特色的地方,这是美剧的最大特点。看过五年之后,观众连剧集名字都想不起来了,这是国产剧最大的毛病。

电视产业要发展,文化产业要发展,要有实际行动才行。

关于作者

天涯飘萍生(Donatino),《天涯小筑》的作者兼创始人,资深博客作家,在国内较早开展英语电视剧集(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剧集)的介绍、新闻翻译、点评及推广等工作,并写有大量电视知识专题介绍文章。代表作品包括:《科幻与电视》、《美剧入门》、《一部电视剧集是怎样“炼成”的》、年度《年终特稿》、年度《节目完全指南》等。从2006年至今,天涯飘萍生翻译了95%英语电视剧集的专题介绍资料和官方新闻稿,转发了90%英语电视剧集的预告片、片花、花絮、访谈和宣传片等视频。天涯飘萍生还曾参与字幕翻译工作,代表作品包括:《暗域魔舰》、《探索者传说》、《时间旅人》、《星际之门:宇宙》、《远古入侵》、《梅林传奇》、《恐龙帝国》、《无敌女金刚》、《异种战士》、《武神公主西娜》、《巴克罗杰斯在二十五世纪》等。

文章标签
文章分类
重点关注
文章评论 (4)
guangmo
2012-10-06 21:37

很有启发

虚胖的鲸鱼
2012-10-06 22:41

完全同意

世界尽头ZL冷酷仙境
2012-10-07 07:34

难啊!道理很明白,大家都清楚,可体制问题?利益分配?人多想法多,没有共识,缺乏耐心,至从小平同志离去后,何时再现拥有权力的改革着呢?放眼望去,不仅是电视产业,文化产业,很多产业都是如此这般,某项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呐喊,基层的努力只是推手,而拥有权力的领导者才是核心

血色残阳
2012-10-07 22:23

结尾的一段话应该让广电总局的蠢材看看。。

评论已关闭。